Saturday, October 27, 2018

Rikulau 465

這是我的第四支公路車架,這次只買了車架。

單車也算得上是我很長壽的興趣了,前幾年慢跑得多些,今年又重新拾回對單車的熱情,認識了新車友,又騎了趟武嶺,第四次了吧。


第一台公路車是鋁合金材質,買之前之後都沒再見過的品牌,雖不出名,但仍讓我喜歡上了這運動。當年就是個公路車新手,全套 105 套件,各種規格調整是不是正確不太清楚,車架好不好也不知道,只知道踩踏板,但也騎了兩次武嶺,其中一次是令人難忘的台中直達花蓮。騎了兩三年之後出讓給車友了,這是我唯一一台賣掉的公路車。


在單車運動當紅的時候購入了第二台車,Tommasini Techno,搭配上 Campagnolo Record 與 Centaur 混搭的鋁合金套件,非常漂亮,到現在都還偶爾會盯著它看一下,這塗裝(連同前叉)即便在同品牌的車上也沒看過。有段時間捨不得騎,成了家中的裝飾品,近來看開了點,都買了、常騎才有價值。因此偶爾會與它出門晃晃,也開始認真考慮要跟它一起爬一次武嶺。


第三台車,Klein Q-Elite,一個曾經以鋁合金車架及烤漆出名的品牌,多年前被 Trek 收購,之後就消失了。我買的是後期全碳纖的版本。銀白色的變色龍烤漆很有特色。麻煩 Joe 的親戚從美國帶車架回來組裝,全套 Campy Veloce 套件加上 Campy Neutron 輪組;後來大盤換成了 165mm 的 Rival,輪組升級為航翊的 CP12。它是陪我跑過最久的一台車,騎了兩次武嶺,幾個(一點都不快的)個人最快成績都是跟它一同寫下。經歷過台中到墾丁路上的一次集團摔車,前叉留下了讓人心痛的痕跡。這次決定讓它暫且休息一陣,保留下這段時間的回憶。


開始騎車到前陣子為止,一直以來覺得心裡有個小小的缺憾,沒有一台台灣品牌的公路車。捷安特大概是現在世界上出貨量排得上名(很可能是第一)的自行車廠;美利達早先的印象是登山車不錯,近幾年隨著對一級職業車隊的支持,也讓人開始注意到同樣作得不錯的公路車。我小時候曾有過一台捷安特的童車,雖一直想再買台公路車,但對 TCR 的大壓縮造型還是不太能買單(對,我知道這設計可能爬起坡來很好,我也喜歡爬坡,只是要排上這筆預算,外形也得過關),前幾年推出的 Propel 著實讓人驚豔,依朋友的經驗,性能上也無可挑剔,只是轉念一想,這麼大的品牌,車子從高檔到入門滿街跑(我承認這是重要原因,我想要一台不一樣的車),似乎也不差我買這麼一台,加上跟 Tommasini 出門幾次的感覺,對金屬車架產生了多些好感,就注意到了 Rikulau 台灣雲豹。斷斷續續看了網站和心得幾年(是,這台車我作決定的速度就是這麼慢),終於 James 新購得的 David Kirk Onesto 953 推了我一把,我想要訂作一台車作為我的主力;既是主力、性能可不能輸給 Klein,因此排除了 lug 及古典鋼材,往 TIG 及現代、較高強度且耐鏽的鋼材前進;剛好,雲豹就有這麼一款 465 符合這些需求。在住處附近的 96 自轉車作了 fitting ,騎了幾次一般路線、爬了趟武嶺,確認這 fitting 結果的確很適合我,就送出了試乘的需求單給雲豹。小公司,滿滿的人情味,我在大甲的工廠試了 465 及大頭管 64 鈦(插曲是,因為試乘車尺吋有限,兩台都比我真正需要的 size 大了一號,我各騎了一趟鐵鉆山,465 還特別架上訓練台確認車架的鋼性,兩台大一號的車半天試騎下來竟然也沒什麼不適,看來我的寬容度不低啊),確認了 465 我騎來更順暢;比對了標準尺寸及我 fitting 後的建議,發現完全不需要訂製車架幾何 - 省下了一筆費用,再來就是訂車跟客制圖裝的流程,幾週後,我拿到了這台漂亮的台灣雲豹 465。


拿到車至今約三週的時間,還沒有什麼特別長的行程,幾次都是 70~90km 之間的一般路線,包含了一些 12~20% 左右的坡。車架之外的零件移植自 Klein,沒什麼習慣上的問題。除了鋼管在吸收震動上的特性之外,465 在動力傳輸上非常確實,完全不輸給全碳纖的 Klein(當然,這是多年前的技術,現今的碳纖應該更進步了才是),反應快速、加速凌厲、同時也給了我更高的安定感,這車架與輪組的搭配就像是...嗯...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,只嘆我不是夏伊。目前為止我很高興自己作了這個決定、訂做了這麼一支不便宜的車架,或許它需要更多照顧(465 是 953 的母材,想來在抗鏽能力上應該也不是頂尖)、重量上與碳纖相較完全是劣勢,現在講的話或許是蜜月期評論,但它的表現確實完全沒讓我失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