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October 27, 2018

Rikulau 465

這是我的第四支公路車架,這次只買了車架。

單車也算得上是我很長壽的興趣了,前幾年慢跑得多些,今年又重新拾回對單車的熱情,認識了新車友,又騎了趟武嶺,第四次了吧。


第一台公路車是鋁合金材質,買之前之後都沒再見過的品牌,雖不出名,但仍讓我喜歡上了這運動。當年就是個公路車新手,全套 105 套件,各種規格調整是不是正確不太清楚,車架好不好也不知道,只知道踩踏板,但也騎了兩次武嶺,其中一次是令人難忘的台中直達花蓮。騎了兩三年之後出讓給車友了,這是我唯一一台賣掉的公路車。


在單車運動當紅的時候購入了第二台車,Tommasini Techno,搭配上 Campagnolo Record 與 Centaur 混搭的鋁合金套件,非常漂亮,到現在都還偶爾會盯著它看一下,這塗裝(連同前叉)即便在同品牌的車上也沒看過。有段時間捨不得騎,成了家中的裝飾品,近來看開了點,都買了、常騎才有價值。因此偶爾會與它出門晃晃,也開始認真考慮要跟它一起爬一次武嶺。


第三台車,Klein Q-Elite,一個曾經以鋁合金車架及烤漆出名的品牌,多年前被 Trek 收購,之後就消失了。我買的是後期全碳纖的版本。銀白色的變色龍烤漆很有特色。麻煩 Joe 的親戚從美國帶車架回來組裝,全套 Campy Veloce 套件加上 Campy Neutron 輪組;後來大盤換成了 165mm 的 Rival,輪組升級為航翊的 CP12。它是陪我跑過最久的一台車,騎了兩次武嶺,幾個(一點都不快的)個人最快成績都是跟它一同寫下。經歷過台中到墾丁路上的一次集團摔車,前叉留下了讓人心痛的痕跡。這次決定讓它暫且休息一陣,保留下這段時間的回憶。


開始騎車到前陣子為止,一直以來覺得心裡有個小小的缺憾,沒有一台台灣品牌的公路車。捷安特大概是現在世界上出貨量排得上名(很可能是第一)的自行車廠;美利達早先的印象是登山車不錯,近幾年隨著對一級職業車隊的支持,也讓人開始注意到同樣作得不錯的公路車。我小時候曾有過一台捷安特的童車,雖一直想再買台公路車,但對 TCR 的大壓縮造型還是不太能買單(對,我知道這設計可能爬起坡來很好,我也喜歡爬坡,只是要排上這筆預算,外形也得過關),前幾年推出的 Propel 著實讓人驚豔,依朋友的經驗,性能上也無可挑剔,只是轉念一想,這麼大的品牌,車子從高檔到入門滿街跑(我承認這是重要原因,我想要一台不一樣的車),似乎也不差我買這麼一台,加上跟 Tommasini 出門幾次的感覺,對金屬車架產生了多些好感,就注意到了 Rikulau 台灣雲豹。斷斷續續看了網站和心得幾年(是,這台車我作決定的速度就是這麼慢),終於 James 新購得的 David Kirk Onesto 953 推了我一把,我想要訂作一台車作為我的主力;既是主力、性能可不能輸給 Klein,因此排除了 lug 及古典鋼材,往 TIG 及現代、較高強度且耐鏽的鋼材前進;剛好,雲豹就有這麼一款 465 符合這些需求。在住處附近的 96 自轉車作了 fitting ,騎了幾次一般路線、爬了趟武嶺,確認這 fitting 結果的確很適合我,就送出了試乘的需求單給雲豹。小公司,滿滿的人情味,我在大甲的工廠試了 465 及大頭管 64 鈦(插曲是,因為試乘車尺吋有限,兩台都比我真正需要的 size 大了一號,我各騎了一趟鐵鉆山,465 還特別架上訓練台確認車架的鋼性,兩台大一號的車半天試騎下來竟然也沒什麼不適,看來我的寬容度不低啊),確認了 465 我騎來更順暢;比對了標準尺寸及我 fitting 後的建議,發現完全不需要訂製車架幾何 - 省下了一筆費用,再來就是訂車跟客制圖裝的流程,幾週後,我拿到了這台漂亮的台灣雲豹 465。


拿到車至今約三週的時間,還沒有什麼特別長的行程,幾次都是 70~90km 之間的一般路線,包含了一些 12~20% 左右的坡。車架之外的零件移植自 Klein,沒什麼習慣上的問題。除了鋼管在吸收震動上的特性之外,465 在動力傳輸上非常確實,完全不輸給全碳纖的 Klein(當然,這是多年前的技術,現今的碳纖應該更進步了才是),反應快速、加速凌厲、同時也給了我更高的安定感,這車架與輪組的搭配就像是...嗯...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,只嘆我不是夏伊。目前為止我很高興自己作了這個決定、訂做了這麼一支不便宜的車架,或許它需要更多照顧(465 是 953 的母材,想來在抗鏽能力上應該也不是頂尖)、重量上與碳纖相較完全是劣勢,現在講的話或許是蜜月期評論,但它的表現確實完全沒讓我失望。

Tuesday, May 1, 2018

好奇心會害死貓,也會害慘錢包

幸好這次只不過是錢包

(無關內容的照片一張)

Christian Ferras 這套 CD 是在看了 Mingus 的介紹之後才起了興趣,最近真正認真聽音樂的時間感覺很少,大多是放著、同時作些別的事,有時正事、有時也就看看書或網路逛逛,嚴格說起來,我有的唱片數已經超過我真正會去聽的數量了,但...人嘛,還是買了,很好聽。

很久沒買的曼特寧,幾年前有陣子家中固定會備有黃金鼎上曼特寧,但上一次買曼特寧還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。庫存的生豆剩下 Geisha,生活總是得來些變化才行,這回買了點日曬 Gayo。

先前買了個日製的手搖磨豆機,陶瓷磨盤、金屬機身,看起來頗有設計感,磨起來有些令人失望;淺焙豆有些吃力,軸心也有些晃動,沖出來的結果總與家中的 K10 有些差距,而且是往我沒那麼喜歡的方向,因此起了再買個小磨豆機在辦公室用的念頭。

印象中這豆子底味偏苦,比之前喝了不少的黃曼苦上一些,當時不太喜歡。十多年過去,習慣了自己喜好的改變,也不得不習慣了咖啡的改變,就來一些吧,說不定現在喜歡了。曼特寧大多很耐烘,同時因為淺焙時易出現草味,我先前也習慣烘深一點,這次還是以稍深的烘焙開頭吧。不錯咧~

作了些網路上的研究,也跟朋友借了些設備回來試試。有名的小富士借不到,台製的小型電動磨豆機銷量很好,理論上是很穩定的產品,但一試之下,穩定的不喜歡也是沒辦法。HG-1 味道不錯,跟家中的 K10 相較,個人覺得沒有高下、只有呈現方式上的不同,都是我覺得好喝的味道,只可惜 83mm 的磨盤實在太大,磨淺焙的 Geisha 時,真的能讓人體會到什麼叫"用上吃奶的力氣",完全沒想過會在磨咖啡豆時出這等力,也只好算了。看著看著,賭了一把在中國玩家的瘋狂之舉上。

果酸很不錯,足夠帶出果實的味道與香氣,又不至於與微苦的尾韻起衝突,厚度一向也是曼特寧的強項,甜度很好,在稍深的烘焙下焦糖香氣非常漂亮。若能接受稍帶苦味的尾韻,這豆子的確很棒!


Robur 的 71mm 磨盤加上雙軸承是我注意到它的主因,前者讓我相信它在正常運作下味道不會太差,後者則在某種程度上確保了正常運作,設計者看起來也是咖啡玩家,對這些器材頗有熱情也樂於與其他玩家互動,最後是 1:3 的減速把手推一把,以大磨盤的手搖磨豆機來說,這太重要了。實際收到後,一如網路上看到的評價,CNC 的加工非常精準,當然,不是 HG-1 那樣足以當擺飾的程度,但以一個工具來說,相當精美,小處的設計也很實用。最重要的是,也幸好是,沖出來的味道不錯。雖然不便宜,能買到一個完成度高、實用、又可攜的好磨豆機,也足夠讓人高興的了。

最近空氣不好,慢跑幾乎是停了,取而代之的是恢復了自行車,空氣差也能在家騎騎練習台。

假日,騎車運動後,煮了鍋令人滿足的清燉牛肉,吃肉、喝湯。
躺椅上,一杯焦糖香極好的咖啡,布魯赫小提琴第二樂章,美得不像話......

Tuesday, March 13, 2018

我不是個咖啡玩家、也不是攝影師

只是個喜歡咖啡的人
有根還能按快門的手指
與一套常放著音樂的音響
一種連半調子都差得遠之感

最近想弄個小磨豆機,好在清醒時間最長的地方也能喝杯咖啡。借了朋友的小型電動磨豆機回來試試,不行,味道不喜歡,磨豆時四處噴粉也不合格。看了又看,似乎小型電動款沒什麼可挑,又看回了手搖式磨豆機。

回頭看了一下先前寫的、關於咖啡的記錄,原來過了這麼久,而內容也與現在的理解不同了,也就在此再記錄一下現在的心得,或許幾年過去,還可以再回頭笑笑當年的不足。

HG-One 固然品質很好,一來太貴、二來太大、三來淺焙很費力、四來靜電嚴重,先排除吧。其實手上不是沒有手搖機,前兩年才為出差買了一個,日本品牌、陶瓷磨盤,磨起來費力,品質也感覺不到標準,再找找吧。看似發展了很久的東西,要找個符合需求的似乎也沒那麼容易。

我仍愛尤科特選(好久沒喝到了)、肯亞、耶加、黃曼,看來口味仍與當年相近,對於咖啡豆的研磨卻是不太肯定了。理論上均勻的研磨是一個目標,但若真達成了完美的均勻,我也不曉得會是什麼樣,可能會是很無聊的一杯咖啡嗎?細粉雖容易帶出不好的味道,但真是罪無可赦、非除之不可嗎?稍有想法的是,好的研磨是在某個顆粒大小的範圍區間內取得一定分配比例,區間多大、比例如何都不知道。十多年過去得到這麼一點心得,還真想不出如何形容。

看過有人說,如果一個人持續查看某種他想買的東西,通常會越看越貴,對我來說好像真的有點這感覺。小型手搖磨豆機看著看著,還真的看到了一些神奇之作,如果說 HG-One 算是實現了一種對於高檔手搖磨豆機的幻想,那這些小型設備就真的是瘋狂之舉了,挺瘋狂,糟的是也挺讓人好奇,好奇心會害死貓,也會害慘錢包。


Gerard Poulet 及 Noel Lee 演奏的 Gabriel Faure 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,很美、同時在節奏上很有意思的曲子,聽來情緒起伏不大,和協且明亮。
新幾內亞,最近這豆子烘得不錯,晚了,後面的半杯加些牛奶吧,現在搭著這音樂挺好。
此時讓人感到有些捨不得就代表了這杯咖啡很成功。

Monday, January 1, 2018

今年的第一杯咖啡

去年烘的最後一批;今年的第一張 CD 也是去年拆封
一切承自去年......


新幾內亞,一種幾年前令我非常失望以致於長期未再嘗試的豆子,幾次烘焙之後,大概是抓到了幾個不錯的曲線,深淺都能有不差的表現,算是在這幾年幾種熟悉的豆子品質衰退下,不錯的一個收獲。

奧地利的巴洛克音樂,兩張 CD 裡聲樂的部份相當多,我對聲樂一向不特別喜愛,這套裡,主要是器樂的部份,頗有感覺不錯的作品,其中 Biber 的 Die liederliche Gesellschaft von allerley Humor 大概是目前最喜歡的一曲,極短,但感覺很有意思。

這次的烘焙較淺,酸度稍高,甜度不錯,果香很好,而且,有些意外的,香氣持久度還不差,我一直以來認為這是新幾內亞的缺陷,雖然只是不差、但能達到這程度也相當令人高興了。

這一年有些令人失望,很多事情都沒能依自己的希望有所進展,得作些改變了吧......

要好喝仍得依靠沖煮,感覺是個不小心就會弄壞的作品
這封面很適合放在某些 metal 唱片上